常跟孩子談心,親子之間才不會只剩下分數和金錢
有教養專家說:「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十年」看到這樣的文字,每一對父母,心上都有不小的壓力吧?
兩個兒子,都已超過十歲,但我們還是無話不談的親子關係。我想,父母不是有保存期限,而是教養確實有黃金期。
教養的黃金關鍵期,就是型塑孩子人格與價值觀,以及和父母之間的情感濃密度的最初十年。孩子長到十歲,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,大概都進入了情緒青春期。如果,你們之間,在日常的生活與接觸互動中,沒有存入足夠的愛的存款,可能會讓彼此之間,只剩下分數與金錢。
父母只在乎孩子考試的分數,孩子只在乎父母可以給多少零用錢。沒有足夠的愛與關懷的親子關係,有時,竟會比同事或朋友之間還冷漠。
以前,遇過一位母親,聊起跟女兒的關係,居然潸然淚下。那母親覺得,在女兒的心中,她的地位還比不上她的朋友和同學。那時,除了安慰那位受傷的母親的心之外,我也不明白,怎麼會有這樣的親子關係。
成為母親之後,在與孩子的相處中,我也省思著與原生家庭的互動,終於明白了一部分。那位母親,克盡了一位母親的職責,盡力的扮演好母親該做的事。可惜,遺憾的事是,那母親沒有走進孩子的心中,她只是作了母親該做的有形的事,卻沒有跟孩子進行足夠的,無形的親子情感交流。孩子要從有形的事件中,要感受到那無形的愛,除了要到足夠成熟的心境下,還需要一些緣份與慧根。
親子是緣。但有些親子關係,確實是緣薄,在外人看來,那父母明明就很關愛孩子,孩子就是不領情。相反的,也有些孩子,表現良好又孝順,就是不得父母疼。不希望自己也落入這樣遺憾的親子關係中,就要敞開溫暖的心,多和孩子聊聊天,說說心裡話。孩子們,其實都很喜歡聽大人們說故事的,特別是大人和小孩的成長故事。不要讓你們有限的對話時間,只流於問些形式問題。
小時候,最喜歡聽父親講故事。父親年長我49歲,有時說著抗日剿共的熱血故事;有時說著他小時候的家鄉;有時說著我已經不記得的幼時的經歷。這時,都會讓自己覺得沐浴在幸福的氛圍中。那些故事栩栩如生,讓我跟著參加慷慨激昂的戰爭,也跟著懷想隔著海峽的親人故鄉。而當父親說起我的小時候,就更是甜蜜與感動。因為,有人記得幼時自己已經遺忘的故事,那是一種被在乎,被惦記的感動心情,覺得自己被真心真情所深深疼愛。這份感動,會一直溫柔的餵養著自己的靈魂,愈回味會愈溫柔。所以,我也喜歡跟孩子們說故事。說著自己的成長經歷,也說著他們嬰幼兒時期,有趣或特別的故事,常常說著聊著,就覺得,生活原來好幸福。
從小,養成跟孩子聊天說故事的習慣,不但讓親子關係緊密而溫馨,特別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,你才不會突然被他拒絕在心門之外。因為,以前有建立了良性溝通的管道,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,雖然他很想掙脫出父母的管教與束縛。但是,他知道,你願意跟他說,也願意聽他說。當他面對身體與心靈快速成長所帶來的風暴與不安時,他會記得父母曾有的傾聽與溫柔,他會回過頭,跟父母分享與傾訴,即便,使用的語言習慣與行為方式,會有別於童稚時,但是,他至少會願意跟你說,聽你說。
每天,花個十分鐘,陪孩子聊聊天,說說話,帶領他走進你的心靈世界,也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。親子之緣,得來不易,除了要好好珍惜,更要用心經營。
2017.2.6.土耳其文化洗禮